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华日报:协同·贯通·融合 建构“三全育人”格局

    编辑:董秀娜 时间:2022年06月28日 08:52 访问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协同·贯通·融合”,建构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格局,挖掘整合全校育人力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方面,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以“协同”思维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运用协同思维,推动各方育人主体同向同行、协作发力。高校要在组织层面、队伍层面、平台层面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员协同育人新样态。一是建立统一领导机制。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建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校内外各方积极参与”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二是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成立“三全育人”创新发展中心,搭建协同育人联动平台,加强组织运作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工作小组会、调研会等,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相关制度拟定、过程协调、监督考核和成果验收。三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制定任务分工表,明确任务举措,推动各条线围绕任务分工,出台“十大育人”相关建设方案及推进落实文件,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育人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四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制定“三全育人”工作考评办法,将“三全育人”工作列为各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各单位年终绩效分配挂钩。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监督,切实把育人软指标变成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链条协调推进。

        以“贯通”思维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模式。以“思政+”为统领,对纵向不同层级和横向不同职能的育人主体、不同的育人平台和育人要素等进行系统集成。一是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全员+育人”。打造专业课教师、学业导师、创新实践导师“三师一体”的全员师资育人平台。构建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新老结对、教学观摩、培训研讨、试讲考核、讲课竞赛为关键环节的“一心五环”素质教育类课程教师培养体系。二是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育人”。落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学校党委书记为新生上思政第一课、校长为毕业生上思政最后一课的思政教育闭环;实施思政“金课”计划,推进“课堂+讲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依托周恩来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基地,构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三是实施综合育人示范工程,夯实“平台+育人”。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学业导师,开设信仰公开课,校长主讲“科学前沿”专业第一课,率先垂范发挥育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三全育人”平台、实践基地和精品项目,形成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三全育人”文化品牌、先进典型和特色案例。四是发挥支部思想引领,打造“支部+育人”。大力发挥党支部“双带头人”育人样板田作用,实施“校—院—支部”三级党建书记项目育人制度,充分挖掘党组织育人思政元素。

        以“融合”思维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置于育人工作的中心位置,深入推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多元育人主体、多方育人资源、多种育人要素的同频共振和融合升级,全面融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集成化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一是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以系(教研室)政治学习和教学研讨为主要平台,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多元化途径,牢固确立教师育人担当意识。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及混合式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方案设计遴选、各类课程讲座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打造特色教学法,提升课程育人实效。二是完善实践育人平台。全面建成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开发海外社会实践项目群,倾力打造研究生支教团优秀项目、苏北振兴优秀试点等实践育人品牌,构建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将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依托特色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打造“政校企所”协同、“学研创用”互促的“国—省—校三阶梯”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三是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实施以综合评价为基础的“优秀代表性成果评价”,将“三全育人”、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要求,教育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树立鲜明的育人导向。四是实施素质全面提升工程。建设学业指导与发展中心,开发建设素质类课程群,拓展完善素质类培训项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学生国际化质量提升计划,加大经费投入,选拔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文章作者:杨道建(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19-2021 江苏大学学工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