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南京大学:打造“南青格庐” 空间,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

    编辑:董秀娜 时间:2022年11月22日 08:50 访问次数:

    为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基本着力点,以求实务实行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南京大学倾力打造“南青格庐”学生社区和“格庐致知”系列活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解青年之所需,努力增强青年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学生社区(宿舍)缺少研学场所的问题,学校由校团委、党委学工部等单位牵头,搭建嵌入学生社区的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一站式”格庐空间,将全天候的学习研讨场所带进社区,整合思想引领、学业解惑、朋辈引领、职业规划等信息资源,聚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熔炉工程”主题,打造系列化沙龙活动,帮助同学解决最迫切的学习、生活问题,描绘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新蓝图。

    "一站式“社区:多维服务南大青年

    为贯彻落实“到青年身边,在青年心中”工作理念,主动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生活空间密切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学校积极推动宿舍公共空间优化升级,依托宿舍楼宇公共空间打造集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情谊培养于一身的朋辈引领新型阵地“南青格庐”。格,代表格物致知;庐,指代屋舍居所。这个“庐”字,既有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向往,也体现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青春志向。“格庐”二字,又与英文单词“GLUE”谐音,以胶水为喻,寄托南大青年凝心聚力、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景,是实现青引领、青联结、青凝聚、青提升的四位一体共享空间。

    现有“南青格庐”以学生宿舍1-6栋原自习室为基础,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全面实现改造升级,增设讨论圆桌及悦读书架,优化打造全新公共空间,可服务于学生日常小规模团体活动,实现朋辈学生之间点对点帮助、面对面交流,为青年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平台支撑。此外,作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南青格庐”内设宣传海报及活动展板,润物无声引导青年学习党史知识、时事新闻、校训校史,成为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风校训熏陶的重要场所。接下来,学校还将会以新生学院各书院为重点,兼顾各年级同学,将团支部、团小组活动引入格庐,依托社区开展思想引领主题团课等活动。

    ”一键式“预约:便利师生格庐使用

    为降低“南青格庐”预约门槛,切实提升师生同学使用的便利性与舒适度,学校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依托“南京大学APP”推出“南青格庐在线预约系统”。线上预约系统有效对接供需两端,精简办事流程,详细展示了各个“南青格庐”的使用情况及空闲时间,实现活动时间和场地资源的精准匹配,保障全流程“无纸化”“一键式”借用审批。

    目前,“南青格庐”借用权限已首批面向各院系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新生书院主任、新生辅导员、新生导师等群体开放,保障学生研讨自习、师生交流等各类活动有序起步、逐步开展。未来,还将逐步开放“南青格庐”借用权限,支持学生自主申办学术研讨、朋辈交流活动。学校也将选拔优秀学生骨干,参与“南青格庐”建设管理,实现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真正做到“到青年身边,在青年心中”。

    ”一体化“引领:朋辈带动格庐致知

    “南青格庐”承载着丰富的第二课堂育人内涵,学校以“南青格庐”为载体,用心用情用力服务青年需求,解决青年问题,本学期以来已举办“格庐致知”系列学术交流、朋辈引领活动30余场。期中考试前,数学学科辅导以小班讲解和一对一辅导两种思路并行展开;英语四六级到来前,组织英语备考营,实战操练,资深外语系老师疏通疑难;期末考试周时,邀请南京大学本科生最高奖学金荣誉“栋梁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从应考策略、心态调整、时间规划等方面为同学们解答疑惑,发挥榜样作用,切实解决青年学生学业困难、生活困扰、思想困惑。

    在“格庐致知”系列活动外,学校相关部门还在“南青格庐”空间内举办新生学业导师见面会、辅导员宿舍团体辅导等活动,设置青年志愿服务岗为同学提供快递代取、物品暂管等服务,增进学生间的“伙伴关系”,巩固师生“学业关系”,促进构建“社会关系”。未来,“南青格庐”还将围绕融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多环节和整合教师、管理部门、广大校友育人合力等目标,力争在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推动基层团建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面对青年反映最突出问题下实功、出实招、见实效。学党史、办实事,南京大学一直在路上。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19-2021 江苏大学学工处版权所有